
报送单位:索镇
申报项目类别:民间文学
基本内容:春秋战国时期,溡水河畔,有一个叫欧冶子的人,身怀铸剑绝技,远近闻名。齐王命他冶炼妖牛为自己铸剑,然而妖牛在炉中冶炼一年半仍然完好无缺,齐王下令如不能按时完工,就将欧冶子和工匠们统统斩首,欧冶子的女儿李娥为化铁牛纵身跳入火炉之中,同时,妖牛化为铁水,李娥也救父殉身。齐王被这一惊世孝举而感动,封李娥为炉神姑,建立炉姑庙。
流传区域:桓台以及周边地区
索镇西镇村有一座青砖黑瓦、飞檐翘角、花脊卷厦、彩绘石雕、匾联映辉、古朴典雅的庙宇建筑,抬头望去,“炉姑园”三个镏金大字异常醒目。炉姑园已被市政府确定为淄博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;炉姑传说于2006年被市政府列入淄搏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并于今年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目前正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西镇村村民于克敏是炉姑传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传承人,在他的讲述中,一个动人的传说一点一点被还原出来:齐桓公时期,商山有一头硕大的铁牛,它白天睡觉休息,夜晚爬起来偷吃庄稼,每夜蚕食若干亩,百姓不胜其苦。齐桓公得知后,命身怀绝技的铸剑师欧冶子炼牛铸剑,逾期斩首。然而妖牛在炉中冶炼一年仍然完好无损,眼看期限将到,欧冶子的女儿李娥见父亲命在旦夕,心急如焚,潸然泪下,泪珠滴进炉内,铁牛的眼睛立即被化掉了。她既惊且喜,赶忙试探性地摘下自己的耳坠掷于炉中,只听见炉内“哞哞”两声惨叫,两只牛耳又被化掉了。李娥暗想:“倘若我跳进炉中,既可解救父亲及众工匠的性命,也可为百姓消灾免祸……”想到这儿,她便乘人不备,纵身跃入烈火熊熊的冶炉,妖牛瞬间化成了铁水,熔炉上空飘起朵朵祥云,李娥的身影在彩云的簇拥下若隐若现,渐渐远去。
李娥为救父殉身,齐王听后为这一惊世孝举而感动,封李娥为炉神姑,在商山绝顶建炉神庙。朝代更迭,但炉姑的传说绵延两千多年不衰,多代帝王对炉神姑都有敕封,唐朝高宗李治封炉姑为商山孝女,御赐半朝銮驾,拨金数万重修大殿。每逢久旱不雨,附近群众纷纷赶来焚香烧纸,祈求显神灵,落甘雨,赐吉利。随着炉神姑精神的传播光大和炉神姑孝文化的进一步弘扬,人们欲另选一处更加风光秀丽、更加地气灵验的圣地建造新炉姑庙。是年三月初三,适逢炉姑庙会,一老者立于炉姑塑像前,将画有炉姑神像的裱纸抛向空中,口中念念有词:“炉神姑啊,您落到哪儿,哪儿就是您的新庙址。”那张抛向空中的裱纸飘落到溡水下游的河岸西处(今桓台乌河索镇段),人们一看,这儿是一处绝妙的新庙址。于是在这里建起了新的炉神姑庙,自此炉神姑的原封正庙由商山正式迁往索镇西镇村。
据县文化局文化科负责人刘艳东介绍,炉姑传说的发祥地最早起源于商山,即现今的铁山,历史上铁山是桓台县的一部分,明朝及康熙年间《新城县志》记载:“铁山,东南五十里,一名商山。前有盘龙山,后有铁牛峰,左有金山洞,右有莲花洞,绝顶有炉神祠。”所以,炉姑传说的主要流传地和影响地区仍然是桓台县,炉姑的原封正庙也一直在桓台境内。桓台炉姑的传说更是家喻户晓,人们将这一故事编成了吕剧、快板、儿歌等广为传唱。桓台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更是以炉姑传说为题材,写下了不少流传至今的诗词曲赋。明代四君子之一、后任云南布政使的徐准曾为炉神姑祠题对联“孝国孝家孝父母子子孙孙,爱贤爱才爱人民永永远远”.。炉姑的传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价值、文化价值主要在于传承了“孝女”文化。当今很多家庭沿袭了男主外,女主内的传统,妇女是孝顺老人的主力,所以传承炉姑的“孝女”精神也极具现实意义。
于克敏拿出一张民国时期的《重修新城县志》的复印件给记者看,上面寥寥数字:“孝女祠在索镇乡宦于崇敕建。”于克敏说,他与于崇敕一脉相承,二百多年前自己的祖辈于崇敕捐资修建孝女祠,而今自己作为炉姑传说的代表传承人并参与了炉姑园的重建,与炉姑可谓源远流长。他记得解放前炉姑庙由尼姑主持,那时他年幼,称呼其中两位年长的尼姑为“爷爷”,解放后炉姑庙被视为封建迷信而遭破坏,庙中尼姑皆还俗。时过境迁,2003年,在县文化局的指导下,西镇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庙宇进行了重建,园内现有古迹炉姑园、至孝堂、渠丘堂和中华姓氏碑林四大景点。修缮过程中,很多单位和个人自愿捐资,园内现有“功德碑”数块以纪功颂德。为了纪念炉神姑,每年在炉姑园内举行4次庙会,每次3天,分别是农历三月三、六月十九、九月九、十一月十七(炉神姑的生日)。届时,临淄、邹平、周村、博兴、东营等地近万名群众云集,摩肩接踵,香火鼎盛。有的群众为了在庙会当日烧第一柱香,凌晨一点就赶到庙前。由此观之,炉姑传说在民间流传之广、影响之大可见一斑。